與華人的"負面語言"教育相反,美國是一個很愛稱讚人的國家,尤其是對小孩子。不管小朋友做了什麼雞毛鳥事,長輩都會用很誇張的語氣與表情:Good Job! You did great! 見面打招呼也是,明明沒化妝臉色慘澹,對方還是會一臉開心地稱讚:妳今天看起來氣色真好!
這樣的文化,培養出來的小孩總是很有自信,不怕嘗試,因為做錯了也不會受到責罵,容許小孩子的天馬行空與任性是美式教育的基本。父母是這樣,學校老師當然也是,不管學生的成績有多爛,出席率有多差,只要偶爾功課準時交,老師總會滿臉笑容:你辛苦了!做得好!要是每堂課都出席簡直是世界冠軍要頒獎給你(我還真收到感謝我全勤的e mail)。當我回想起在臺灣上課時少一分打一下的時光,總是有一點感嘆。
當然有好也有壞,動不動就被稱讚的結果是養出他們的過度自信,老是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,因為大人一天到晚這麼說,不太能接受別人的批評,也無法看清自己的缺點(因為不會有人當面告訴你),能夠自省的人其實不太多。
某次英文課上,老師針對個女生多問了兩句,那個女生馬上反應:霍華(美國人直呼老師全名我一直不太習慣),我覺得你沒有很尊重我。襪靠這要是在臺灣早就把你當了,至少給個海量作業整整你之類的。那老師也只是笑笑:噢,如果是這樣,我很抱歉。你說美國老師是不是有夠可憐?
不過老實說,如果有得選擇,我會希望自己能在美國這樣的教育環境長大,至少有機會發展跟選擇自己想要的,嘗試失敗了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壞學生,每種行業都有自己的一片天。(講到這方面我可以寫出兩百頁感想,但沒有所謂結論。東西方教育各有優缺點,亞洲人向來是美國收入最高的移民族群,教育方式功不可沒,沒有哪邊最好,只是文化差異)
新鮮現宰的牛尾,看起來肉質鮮豔,不需要太多加工,用蔬菜與紅酒慢燉至肉質軟化,充滿膠質,是我最喜歡的料理方式。這次使用在料理課堂上學到的醬汁熬煮方式,燉出來的香氣就跟高檔西餐那香味一模一樣,味道也更醇厚,超讚。
燉牛尾材料:
牛尾 一條 (約七八塊)
洋蔥 一大顆
紅蘿蔔 小條的兩條
西洋芹 兩三根
大蒜 兩三瓣
乾燥月桂葉 一兩片
乾燥巴西里 一小匙
麵粉 一大匙
番茄糊 (Tomato paste) 一大匙
鹽、黑胡椒 適量
牛肉高湯 三大杯
紅酒 約1/3罐
(挑選便宜的紅酒,但盡量不要太酸)
肉汁醬材料:
麵粉 一大匙
沙拉油 一大匙
牛尾湯汁 一杯
蘑菇 兩三朵
鹽、黑胡椒 適量
做法:
朋友的先生是生酮飲食者,吃肉量很大,直接去屠夫店買肉比較划算,我跟上他們的順風車,托他們買了點牛排、熬湯的骨頭,以及平常市場比較少找到的部位,例如這條牛尾。打開包裝看這肉質,鮮紅多汁,看起來就很新鮮
拿起來是這樣一整條有點好笑,可能屠夫要證明自己沒有偷工減料吧
不過其實已經分切好了,用剪刀剪成小塊
牛尾表面擦乾淨,每一面都平均沾上麵粉
拿一個平底鍋,約兩大匙的蔬菜油,熱油之後將牛尾下鍋
每一面都煎到表面金黃,撈起備用
把所有的蔬菜切小丁
料理課上的食譜,標準的食材比例是:胡蘿蔔:芹菜:洋蔥為1:1:2,但我個人喜歡全部都一樣的份量,蔬菜香氣比較足
剛剛煎過牛尾的鍋子不用洗,把蔬菜與大蒜下鍋,炒香
加入番茄糊,炒勻
(番茄糊是濃縮的番茄,做標準的美式牛肉高湯不可少,去腥與增添香氣)
中小火翻炒個五分鐘,直到蔬菜軟熟冒出香氣
把煎過的牛尾、炒蔬菜移到湯鍋,加入牛肉高湯
與紅酒。如果有點淺,加入冷水至剛好淹滿牛尾的量
加入月桂葉與乾燥巴西里,湯滾之後蓋上鍋蓋,轉小火,慢燉一個半小時
(如果有新鮮的巴西里最好,現在冬天菜園光禿禿,用乾燥的也可)
等待的時間來準備馬鈴薯泥,與佐餐的蔬菜
開蓋!湯汁會略收個一兩成是正常的,灑鹽與胡椒粉調味之後就完成了。
在燉煮牛尾時,整個廚房瀰漫著高級餐廳似的香氣,超好聞~
牛尾燉好了,來做肉汁醬。
開小火,先將沙拉油倒入平底鍋中,稍微冒煙之後下麵粉,用勺子或打蛋器快速攪拌
(要用不銹鋼鍋或鐵鍋,不要用不沾鍋)
攪拌至麵粉糊呈現微微焦色,但因為是小火,這個步驟要有點耐性,大約五到八分鐘。不要貪快用大火,一下子就燒焦了
先加入一大匙牛尾湯汁,攪拌均勻,煮滾
加入切片蘑菇,煮到蘑菇軟化
牛尾湯汁要慢慢加,邊加邊攪拌,與麵糊融合完全的口感才好
到這樣濃稠冒泡的程度,試試味道,用鹽與胡椒調味即可
馬鈴薯泥盛盤,中間稍微壓個洞,才能盛裝更多醬汁
擺上一兩塊牛尾,淋上滿滿肉汁醬
其實我這濃稠度,以主廚的角度來看是不及格。美式肉汁醬要濃稠到像勾很厚的芡那樣,可我不喜歡那種口感,這樣微水帶湯的肉汁醬就已經很醇厚,而且吃多也不會膩,比較爽口。如果喜歡更濃厚的口感,炒肉汁醬的麵粉與油可以多加一倍。
久燉的牛尾肉質軟嫩,風味多層,啃起來還有滿滿的膠質黏口,超過癮的啊~(舔舌)
(西餐也要用筷子吃是咱們華人的風格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來留言,一起聊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