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搬來美國的那一年,我對於美式飲食的厭惡一下子飆升到最高點。
舉凡炸的油的、醬汁滿滿的、起司一堆的,毫無健康概念也毫無節制,我打從心裡瞧不起美式飲食,以及那些吃到兩百公斤還沾沾自喜的人們。即使是大個子媽的家庭餐點,雖然比起外頭餐廳的好吃有愛,我內心深處仍會碎念:這盤餐點至少兩千卡、這樣做法好不健康、這樣那樣機機歪歪........。
總之,那個時候,吃食在美國對我來說是一件苦差事,也是搬遷之後最難適應的一件事。曾經為了想念家鄉的米苔目湯(以及牽掛在一起的回憶),在廚房裡哭了起來,大個子為了安慰我,還帶我去吃鎮上的日本料理。(結果很難吃又哭了一回,大個子那陣子真辛苦)
感恩節與聖誕節,是美國的大節日,我們每年都開十個小時的車返回大個子的家鄉愛荷華州,與家人們度過。想當然,大個子最期待的就是媽媽的料理,當然也是大個子媽年度最忙碌的季節。當我在旁邊看著那些料理的製作過程與內容,總是震驚於那含糖量、熱量與份量,不然就是想著華人的過年美食湯羹菜餚之類,一邊內心嫌棄,非常不開心。
大個子媽是一位非常喜愛季節裝飾的老太太,該是什麼節慶,一進屋子就知道。除了擺飾,還有味道,滿屋子的肉桂、柳橙、紅酒、黑糖香味,那些味道幾乎帶起每個人的食欲,以及歡樂感,感覺就像咱們農曆過年放完鞭炮之後,桌上的水餃或是蒸魚飯菜,濃郁的年節氣息。我一直因為思鄉的難過與飲食的異同感充滿抗拒,但事實上,重要的從來就不只是食物,而是那些特定食物帶來的連結,對我來說只是甜點,對大個子與其他家人而言,卻是過節與家的味道。更何況,大個子媽做的甜點很好吃。
經過這幾年的適應,我仍然不是美式飲食的fan,但在與老美共餐的時刻,我可以更理解他們對於熟悉食物的喜悅感,以及與家人之間的關聯。這點在不管哪一國飲食上,都是相通的。
即使臺灣和美國飲食如此不同,我也逐漸在兩邊當中找出平衡感,畢竟,現在海的兩邊,都是我的家。
蝦米佛手瓜材料:
佛手瓜 三顆
蝦米 一小把
大蒜 兩三瓣
鹽 適量
做法:
第一次在市場看到這個,我以為是芭樂
亞洲超市常常出現這個,偶然嘗試,是個口感清爽的蔬菜,用蒲瓜的方式烹調很美味
(美國蒲瓜很難吃,這個比較好吃)
(其實佛手瓜的藤蔓就是龍鬚菜,龍鬚菜我很愛吃這個瓜卻從來沒試過,環境果然會使人成長)
洗乾淨對切,把裏頭的白色籽芯切除
切成細絲
(如果是很脆嫩的瓜可以不用削皮,若顏色偏深的老熟瓜,皮的口感會比較明顯最好削掉)
中火熱一大匙油,把大蒜、蝦米下鍋,一點點鹽,炒出蒜香
接著佛手瓜下鍋,炒香之後加半杯水,煮滾轉小火,蓋鍋蓋悶煮十分鐘
起鍋前再撒點鹽調味,清爽簡單
醬燒蔬菜牛肉材料:
牛肉片 約一斤
紅蘿蔔、小黃瓜 各一條 (切薄片)
大蒜 一兩瓣
醬油膏 一大匙
黑糖 一小匙
米酒 兩大匙
蒜蓉辣椒醬 一小匙 (視吃辣程度作調整)
烏醋 一小匙
做法:
把大蒜和蔬菜片下鍋,中火炒熱
把牛肉片和調味料同時下鍋,轉大火
(如果怕手忙腳亂,可以把所有調味料先調成一碗)
快速炒勻,確認牛肉和蔬菜都有沾滿醬料
牛肉怕老,蔬菜要爽脆,重點就是大火快炒,肉片變色了再三十秒就可以起鍋。鹹辣微甜的嫩牛肉,非常下飯
麻婆豆腐材料:
豬絞肉 一大盒
板豆腐 一塊
紅蘿蔔 半根
大蒜 五六瓣
辣椒 一支 (視吃辣程度作調整)
蔥花 適量
醬油 兩大匙
鹽、黑胡椒 適量
蒜蓉辣椒醬 一大匙
米酒 半杯
蘋果汁 兩大匙 (或砂糖 一小匙)
花椒辣油:花椒 一小把,辣油 一大匙
做法:
先做花椒辣油:
拿一個小鍋,加入辣油小火熱鍋,倒入花椒,慢慢加熱直到花椒冒出吱吱聲以及香氣
(火不要太大,花椒會燒焦)
然後把花椒濾掉,留下辣油
把紅蘿蔔切碎,和大蒜、辣椒加入辣油中,小火炒出香氣
(這一個步驟稍微花點時間,讓紅蘿蔔自然甜味釋出)
加入絞肉,稍微把火轉大,炒散,加入所有調味料以及半杯水,煮滾,同時試試味道
滾了之後,加入切塊的豆腐,轉小火,慢煮十到十五分鐘(蓋不蓋鍋蓋隨便),讓豆腐吸收湯汁味道
起鍋前撒點蔥花
又辣又麻的刺激香味,吸飽湯汁的軟嫩豆腐,香辣過癮,這鍋也是超下飯。而且這樣的煮法使用比較少辣油,熱量(應該)比較低
鹹蛋菜餚已經做過很多次,重點就是把大蒜、鹹蛋黃和較多的油脂,先下鍋炒到呈現金沙的狀態,然後再下蔬菜
本來只想炒甜豆,可是剩一小把西洋芹看得不順眼,乾脆切一切也下鍋
炒到蔬菜爽脆的熟度就可以起鍋了
搭配金針排骨湯、紫米糙米飯
今天一整桌都是下飯菜,好餓喔~
下廚的順序為:
把蔬菜、肉類、鹹蛋先切好,麻婆豆腐最先下鍋,接著佛手瓜(因為也要悶),哪個鍋子先空就先炒牛肉,鹹蛋豆莢趁熱吃最後再下鍋炒。
切佛手瓜和蔬菜很花時間,這一桌用了五十分鐘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來留言,一起聊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