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牛肉餡餅


爺爺奶奶是跟著蔣中正遷移來臺灣的外省人第一代,爺爺是湖南人,吃辣跟喝水一樣,奶奶是陜西人,喜歡用烏醋入菜之外,也非常擅長做麵食。職業軍人的爺爺要養大七個小孩並不容易,不怎麼寬裕的吃食是那個年代共同的回憶,而好廚藝的奶奶則會利用軍中按時發放的麵粉做出各式各樣的麵食,盡量餵飽小孩子們。

每次在吃太飽或是有人送禮來家裡之後,老爸總是很多感嘆:還記得小時候,桌上只有一碗花生米,大姊負責分,你一顆我一顆,每個孩子分不到十顆配飯。到了高中時發育期,肚子天天都在餓,連參加學校的籃球隊也沒力打球,因為沒有一天吃得飽。現在日子好過了,滿屋子都是吃的,我卻老了,吃不動了。

感嘆著吃不動的老爸,若遇見道地的麵食點心時,還是會食慾開的大口嚼,除了個人喜好之外,更因為麵點是他記憶中的,媽媽的味道。(奶奶生病之後,連日常生活也要別人照料,連孫子都會忘記的她更別提以前的食譜了。彷彿在那兒卻怎麼都找不到的失落感,是照顧失智老人家的無解感嘆)

牛肉餡餅在我廚房做了很多次,雖然好吃,但老覺得少了一股熟悉的味道(老爸說揉麵的時候不要洗手搞不好就有了)(喂)。最近嘗試這個食譜,做出來的成品除了皮很Q軟,味道更讓我驚喜,香氣與肉感俱足,非常靠近小時候吃習慣的牛肉餡餅風味。

參考的是:國寶級大師的中式麵食聖經 P. 208

麵皮材料:

中筋麵粉  320 g
高筋麵粉  80 g
滾燙的熱水  80 g
冷水  160 g 

花椒水材料:

花椒粒   3 g (一小湯匙)
冷水  160 g 

內餡材料:

牛絞肉  450 g(大概)
花椒水  全部
洋蔥  1/4顆((切碎)
青蔥  五六根 (切成蔥花)
大蒜磨泥  兩小湯匙
老薑磨泥  一小湯匙

醬油  三四大匙
麻油  三大匙
鹽  一小湯匙
砂糖  一小撮
白胡椒粉  兩小匙 (喜歡的人可以多加點)
米酒  兩大匙
冷水  適量

做法:

先煮花椒水:把花椒與冷水放入鍋中,小火煮三十分鐘到香氣出來,然後熄火,放置到涼透,過濾

那股讓我懷舊的香味,就是從花椒水與牛肉結合的香氣而來的


接著來做餅皮
麵粉混合均勻,倒入燙水


用筷子把燙水與麵粉攪和一下,有點麵疙瘩的形狀


接著倒入冷水,KA攪拌器開刻度3,攪打至麵糰光滑
(或用手揉也可以,餡餅的麵糰只需要三光,不需要打出薄膜)


三光是指:手光(或攪拌棒)、碗光、麵糰光,意旨麵糰成形沒有殘留粉糰
蓋上濕布,鬆弛半個小時左右


等待麵糰鬆弛的同時,來準備牛肉餡
把牛絞肉與鹽倒入攪拌碗裡,刻度開2,攪拌至絞肉呈現肉泥狀(大概三五分鐘)
(用筷子攪拌也可以,只是手臂會有點痠)


接著依序加入調味料與花椒水,與肉泥混合均勻之後,一次一湯匙冷水,攪打至肉泥吸收,再加入下一匙冷水
(這個步驟叫做打水,讓肉餡噴汁的關鍵)

(蔥花只要加入一小匙,其他留著備用)


攪打到肉泥呈現相當濕潤的狀態即可。

打水越多的肉泥越多汁,不過也越難包,如果之前沒有包過餡餅,這樣湯湯水水的內餡會一片混亂,包到翻桌;如果第一次做或還不熟,打水的程度可以少一點,肉餡還成形的狀態會比較容易包入餅皮當中;或是將內餡冷凍半小時,冰到略為固態也可以,只是手會很冰,也要與時間賽跑


鬆弛過的麵糰,平均分切成十二個(一個約100 g),揉成圓形,蓋上濕布


麵團從中間約1/3的地方往外擀開,邊擀邊轉圈圈


像這樣,中間凸起外側薄軟


把肉餡與蔥花準備好


內餡大概60~70 g左右,再蓋上一匙蔥花


抓起邊邊的餅皮,一折一折往內收


邊收邊轉圈圈
(放在桌上比較好操作)
(外面的餡餅店員可以在手上邊包邊轉圈,是練習了幾千個餡餅的成果,我們小老百姓有小老百姓的做法)


捏到最後一角,把麵皮往裡面推


中間用力捏緊,搞定

包好的生餡餅,直接冷凍保存,放個一兩週沒問題。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煎熟之後再冷凍,這樣再加熱的時間比較短


鐵鍋下一兩匙油,油熱了之後轉小火,餡餅收口朝下,慢慢煎到餅皮變色


到這樣兩面呈現金黃色的程度,中間可用鍋鏟稍微輕壓,讓整片餡餅平均受熱


煎餡餅要有點耐性,小火慢煎,才不會皮焦了內餡沒熟


煎好的餡餅放在廚房紙巾上吸取多餘油脂


斷面只是為了照相漂亮,切開的那一刻湯汁就流光光了


正確的餡餅吃法是整顆上桌,直接一口咬,記得底下要用碗接著,湯汁滴到碗裡頭,搭配貢丸湯,可真是舒服的一餐啊~


2 則留言:

來留言,一起聊聊天